這篇原本是回答知乎上的問題:「共和」一词在汉语中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用来翻译西方的 Republic? - 知乎 將「republic」翻譯成「共和」,目前可查到最早的來源,是在箕作省吾 1845 年所著的『坤輿図識』中,採用大槻磐渓的建議使用此譯詞。 『坤輿図識』與同時期清朝魏源所著的《海國圖志》(初
這兩天在朋友圈中一直出現《INSIDE》這個名字,就連我在玩 Civ5 時也時不時跳出 Steam 通知跟我說我的朋友正在玩《INSIDE》。好奇之下我開了 Steam 的介紹頁面,想瞧瞧這是款什麼樣的遊戲——沒想到它在 Steam 上的第一個 trailer 根本完全打到我;於是二話不說立刻「Shut up, take…(略」,踏上
在我剛開始以寫程式為工作時,一開始想學的其實是 Emacs。當時的主管把 Emacs 用得滾瓜爛熟,常常在他旁邊看他一下執行 Makefile 編譯,一下啟動程式,然後 gdb 除錯、trace、看 memory dump ——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在 Emacs 中完成。 我當時也強迫自己練習了一陣子,可是 Emacs 豐富的組合鍵似乎就是與我格格不入。從最初彆扭的縮小
譯者前言 這篇文章翻譯自 Aaron Swartz 在 2005 年 12 月所發表的 HOWTO: Be more productive 一文。關於 Aaron Swartz,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介紹: 亞倫·斯沃茨(Aaron Swartz;1986年11月8日-),一位程式師、作家、政治組織策劃人和網際網路積極行動主義者。他年僅14歲就參與創造RSS 1.0規格,因而在程式設計圈當中聲名大噪。
IMDb Top 250 是許多喜愛電影人士的觀影參考。這份排行榜不知道多久更新一次,今天心血來潮,想要記錄一下目前的排行,然後隔一陣子再來比較。但是如果只是把網頁存下來,或是貼到 Evernote 去,到時候想要比較資料免不了又是一陣人力活,於是想到將排行榜的內容抓下來存為 CSV 檔,以後看是要做進一步的處理或分析都好辦
這篇原本是回答知乎上的問題:为什么有人说《暗黑破坏神 3》中的随机是「伪随机」? - 知乎 不只暗黑三,許多遊戲中的「隨機」要素都是「偽隨機」。而很諷刺的,採用「偽隨機」的理由往往是為了製造更「隨機」的感覺給玩家。 試想,如果一個珍貴道具,掉寶率只有千分之一,那麼玩家會期待我打一千個怪物應
說到「布萊茲·帕斯卡」這名字,可能很多人不曉得是誰。但若是提到「帕斯卡三角」這個國中就會學到的數學概念,也許就不難猜到布萊茲.帕斯卡正是提出這個二項式係數三角的數學家。帕斯卡三十歲後篤信宗教,也因此幾乎荒廢了數學方面的工作,然而他之所以投身宗教,是有他一套論述基礎的,這套論述稱之
在台北有許多以對岸城市命名的道路,如漢口街、武昌街、重慶南路等,有人覺得這很大中國思想,或是為了不忘反攻大陸而取的路名。其實這都想太多了。 以中國地名為道路命名純粹是命名時沒創意又不動腦筋的結果。這點古今中外皆然。 台北今日多見的「中國地名道路」,主要是在1947年所改名的。在194
前陣子換了個新的錢包--說「前陣子」,其實也快三個月了--新的錢包比較小,「看起來」比較不耐用,所以我下定決心,重新檢視錢包裡的內容物,東西只要能不帶就盡量不帶。結果這麼一檢視,不只我錢包變薄了,進而出門帶的東西也變少了,甚至連出門帶的包包的思考方式也改變了。 在上圖中,下面的是我
前陣子去找朋友,朋友帶我去認識他工作環境的夥伴。雙方寒暄招呼完後交換了名片,朋友的夥伴問了我一句:「你有沒有英文名字?」 對於這樣的問題,我向來只能笑笑的回應,「不好意思,沒有呢。」然而真要說的話,我國中時剛學英文,老師就幫我取過英文名字;高中時也曾經自己跑到書店去很努力的翻英文人
有沒有想過,週末的兩天能拿來做什麼?看電影?吃大餐?賞花賞貓去? 上個週末,有一群熱愛遊戲的人參與了一個叫做 Game Jam 的活動,Game Jam 指的是在短時間內(通常是兩天 48 小時內)依照活動主辦者所公布的題目,快速開發出一款遊戲。上週所舉辦的 MIT Game Jam 便是台灣第一次的 Game Jam 活動。我在前幾天參加了這場 Game
隨著電腦計算性能的突飛猛進,用來表達遊戲世界的畫面從早先的 2D 平面逐漸發展到 3D 立體空間。然而電腦性能不管再怎樣發展,我們仍無法(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中)再增加一個維度到遊戲世界裡;畢竟我們所生活的就是一個三維的空間,即便數學上可證明,沒有人知道四維或以上的空間是什麼模樣。 因此,開始有些
前幾天討論了目前各家網站標籤功能的混亂,即便有這些混亂,「標籤」仍是訊息管理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,也是落實真正語義網(semantic web)的一個基礎。 然而正由於目前沒有一致性的標籤標準,人們對於標籤的使用也很隨興,所以會常常看到下面三種情形: 同一個概念以不同的詞語組合方式標籤 例
花了一個晚上沒睡覺,調整了一下這個 Octopress 的一些功能與設定。現在還懶得記詳細步驟,就先簡單寫個筆記吧,以防將來自己看 Source Repository 也看不出到底為什麼要這麼改。 一、加入 LinkWithin 功能 原本以為 Octopress 沒辦法加,不過實際嘗試後發現並不難。要修改的地方主要有 source/_layouts/default.html 和 source/_layouts/post.html 這兩個檔案。 二、文章下方分享功能的版面調整 Octopress 內建的 twitter, google
大家 iPhone 上的 Home Screen 都放了哪些 App 呢? 我很好奇每個人都是怎麼樣使用手上的智慧型手機,有時候在和朋友聊天時,往往可以發現一些自己從未想過卻很方便的小技巧。前陣子剛好看到一篇文章〈45 Unique iPhone Home Screens Explained〉,有 45 個人的 iPhone 首頁耶,身邊的好友有 iPhone 的也沒這麼多。看完這篇,真的可以發現每個人都
我是一個鄉民。雖然大多數時間都在潛水,但偶爾也會浮上來寫些東西。 我不常在 BBS 上直接編輯,多半都是在習慣的編輯器上寫好再貼過去。不過問題來了,我寫文章的習慣都是一直打字一直打字,直到段落結束才換行,這樣的文字如果複製起來直接貼到 BBS 上發表,雖然還是能夠正常顯示,但在編輯與回文時就會出現
今天心血來潮,想知道自己這幾年到底寫了多少文章,多少字數,於是寫了這麼一個小工具。 這小工具很簡單,按年份分別列出該年寫了幾篇文章,總共多少字數。由於 Octopress 的文章其實就是一個個 markdown 純文字檔,所以要做統計並不困難,我不用想盡辦法連到資料庫或是將網站匯出 XML 來做分析。不過這個工具使用到 *nix shell 環境
「標籤」功能,在今天的網站應用中,已經是極為普遍的一種機制,甚至在許多桌面的應用上也可以見到「標籤」的蹤跡。在不同的地方,標籤可能有不同的名字,例如: tag: Picasa, Flickr, YouTube, amazon, WordPress, 豆瓣 label: Gmail, Blogger keyword: iPhoto, Aperture hashtag: Twitter, Google+ category: Anobii, WordPress 考慮到中文翻譯的話,又更加混亂: 標籤:Flickr, Gmail, Blogger, 豆瓣, WordPress 標記:Picasa, YouTube 關鍵
我喜歡《最後から二番目の恋》裡頭的熱鬧與喧嘩。 簡單來說,這部戲的結構並不複雜:住在鎌倉的長倉家有四個兄弟姊妹,隔壁新搬來了一個東京來的單身職場女強人--吉野千明,這給原本平靜的長倉家帶來了許多生活上的變化。 於是乎劇情多半都圍繞在這兩戶人的互動上,偶爾加入些千明在電視台,或是大哥長
最近讀到 I don’t hire unlucky people - raganwald’s posterous 這篇文章,有些想法跟 你有膽量說:「我不和運氣差的人合作」? (Mr. 6) 這一篇所寫的不太一樣。想法不同也就算了,文章本來就是個別讀者與單一作者之間的心靈互動,讀者不同,互動不同,激發出的想法自然也不同,這無可厚非。 不過對於文章內容的解讀也不一樣,這讓我不由得想寫一篇
這幾天在 Facebook 出現一篇分享率很高的文章,叫做〈你有膽量說:「我不和運氣差的人合作」? (Mr. 6)〉,帶給我很多想法,在這裡分享一下。 什麼叫做「不和運氣差的人合作」? 這位作者舉了一個例子,如果你是某間店的店主,現在要找店員,現在收到了 100 份履歷,但你很忙,沒有時間一個一個看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索
有時候在網路上會看到像「㍿」這樣的文字符號,有沒有好奇這是怎麼打出來的呢?這可不是把四個字打在一個格子裡面,而是這原本就是一個作為符號使用的 Unicode 文字。就好像英文中的 Trade Mark 可以用「™」表示一樣。類似的文字還有(如果底下只看到方框看不到字,表示你瀏覽器所用的字型沒有包含到下面這些 Unicode 字碼)
照往例,今年的四月一號 Google 又推出了許多令人驚奇的功能與服務,而且多到令人目不暇給。但今年有個令我最感動的產品,那就是 8-bit 版本的 Google Maps。 上面影片中的許多元素,相信都是目前三、四十歲這一代的共同回憶。像是吹卡匣或是撥接時的噪音等等。而影片中那 8-bit 風格的美術與音效,更是所有勇者迷再熟悉也
剛剛發現,Google Analytics 的「造訪」按鈕旁多了個音符記號。點下去後會出現 Piano 與 Sitar 兩種樂器可以選,選了之後就會看到下方折線圖的節點會按順序一個一個亮起來,並播放與節點高低對應的音階。 可惜我的折線圖不夠精采,撥出來的音樂平平淡淡,沒有直墜谷底或是步步高昇的激昂起伏。
在安裝 Octopress 的時候,上網找了許多資料,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大家的第一篇文章幾乎都是要對 Octopress 說幾句話。所以乾脆就來收集一下,看看大家的第一篇都寫些什麼? 以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: Migrate to Octopress - Blog.XDite.net Oct 7, 2011 by XDite title: migrate-to-octopress 這是我所能找到的最早的一篇。相信國內很多用 Octopress 架站的也或多或少受了這篇與 XDite 的影響。 From blogofile
前天與昨天兩天我都在修改 blogger 的 template--起因是這樣:我在 Chrome 裝了個 HTML5 Outliner 的擴充,透過這個擴充,可以查看某個網頁的大綱排列是否如預想的一樣。很顯然,blogger 預設提供的幾個範本並沒有良好的 HTML5 大綱結構,於是我決定動手修改它。 原本以為這是個小工程,沒想到卻花了我整整一夜一天的時
其實這兩個語言的模組安裝都很簡單。不過我不是個成天都在安裝新玩意兒的人,偶爾因為業務需求或是心血來潮想要裝個模組,卻又忘了指令怎下,免不了得又得上網搜尋。 雖說資料不難找,但每次都問 google 也是折騰,索性自己記個筆記,將來若有需要時,翻自己筆記總比上網搜尋來得快速。 更重要的是,才不會因為
昨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到來替 ls 上個顏色。以前用 Linux 時都有很漂亮的 ls 輸出,除此之外也會認真打造個人的 shell 環境。怎知開始用 Mac 兩年多來,都忘記來把 shell 好好調教一番,幾乎一直維持著原汁原味。 是說原本預設的也夠我用了就是,不過有個多采多姿的 ls 輸出不僅能提昇工作效率,光看著心情也會好起來。 開啟顏色輸出
剛剛在 Terminal 下開了個新檔要來寫 JSON, 發現 Vim 竟然沒有支援 JSON 的 FileType 與 syntax highlight。想說這問題應該很多人遇過,因此上網找了一下,找到這個 script: JSON.vim。 不過看了下安裝說明,感覺麻煩了點。於是又找到了這篇文章,只要到 ~/.vimrc 加入下面這行,就可以讓 JSON 檔案套用 JavaScript 的 syntax highlight, 簡單明瞭。 autocmd BufNewFile,BufRead *.json set ft=javascript
我用了 Mac 好一段時間了才知道,原來對檔案直接按空白鍵可以開啟快速檢視 (Quick Look);又隔了好一段時間,才又知道原來快速檢視除了內建的之外,還可以加上些外掛以增加支援檔案類型。下面是一些我所用到的 QuickLook 相關技巧整理。 在 Terminal 下開啟快速檢視 除了在 Finder 中按空白鍵外,有時候在 Terminal 底下工作時,也可以利用指
今天想要替 Terminal 下一些常用的指令建立 alias, 我按照以前在 FreeBSD/Linux 的習慣,直接進 Terminal,在家目錄 (~/) 下寫了個 .bashrc, 重開 Terminal, 剛剛寫的 alias 卻沒有任何反應。 後來在家目錄下先建了個檔案 .bash_profile, 檔案內容如下: if [ -f ~/.bashrc ]; then source ~/.bashrc fi 這樣原本寫在 .bashrc 裡的指令稿就會被讀取並且發揮作用了。補充說明,我的作業系統版本為 Mac OS X Lion (
我用 google-code-prettify 來做 blog 文章中的代碼上色,google-code-prettify 本身有附上幾個 Color Scheme, 然而除了預設的之外,都是以暗色背景為主。 昨天心血來潮將 Solarized 這個 Color Scheme 移植到 google-code-prettify 下,同樣也是 dark/light 雙版本。關於 Solarized 的介紹可以參考這篇文章。 下載 / Download Solarized Light Download Normal version Download Minified version Solarized Dark Download Normal version Download Minified version 代碼 / Code Solarized Light 正常排版版本 (d
記一些關於 BOM 與 UTF-8 的個人筆記,省得以後每次遇到還得重新上網搜尋做功課。 Byte Order Mark 在 UTF-16 Big Endian 是 “FE FF”,Little Endian 是 “FF FE”。其中 Mac 系統主要是 Big Endian, PC 系統則是使用 Little Endian。 UTF-8 由於本身特性,不管 Big Endian 或 Little Endian,其 BOM 一律為 “EF BB BF”。 不過個人建
雖然用了 Alfred 一段時間,但是直到最近才開始認真挖掘裡面的設定。其實 Alfred 安裝好不用特別設定,就已經很好用了,像是程式本身預設許多網頁搜尋,從常見的 Google、Yahoo!、Amazon 與維基百科,到比較少人知道但很好用的 wolfram 等,都是現成裝好就可以用的。 不過每個人常用網站不同,在軟體的預設
今天聽到 OSX 下一版本 Mountain Lion 的消息,大更新不多,主要都是將 iOS 上的一些應用搬到 Mac 上來,而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大概就是通知中心(Notification Center)了。 繼續聊下去前,先聊聊我理想中的電腦工作環境,要能提供兩個基本功能: 單一而簡潔的指令輸入,可以快速鍵入指令進行工作; 單一而簡
最近想把 Mac 裡一些常用的資料夾換個圖示,找到的步驟如下: 選取資料夾,開啟該資料夾的「簡介」視窗。 將下載好的 .icns 圖示檔拉到「簡介」視窗最上方的小圖示上,就可以換掉原有圖示了。 我照了這個方法作,不過從網路上下載的 .icns 圖示檔,有些拉上去後可以成功更換資料夾圖示,有些卻不行。研究了半天也搞不清
前陣子比較了一些輕量級標記語言,想作為之後自己撰寫文件的格式依據。其中 reStructuredText 太過複雜,就不考慮了;剩下的 AsciiDoc 與 Markdown 兩者中,剛開始我比較喜歡 AsciiDoc 多一些。因為 AsciiDoc 有支援表格的語法,而 Markdown 則必須透過 Inline HTML 的方式,這麼一來如果文章中想包含表格,免不了還是得塞入一堆礙眼的 HTML 語法。 不過比起 AsciiDoc, Markdown 的應用支援顯然
這些年來,我的代碼配色方案都是以 zenburn 為首選。深色底,低對比,對眼睛舒服,代碼的段落也清晰。zenburn 也是網路上很受歡迎的配色,這有一個好處,就是越多人用就越有可能被 porting 到不同的 IDE 或 Editor 上,所以從 Visual Studio 到 Eclipse 再到 XCode 都可以找到現成的 zenburn 設定。 上圖就是目前在用的 zenburn。由於用這麼久都已
我發現我是編輯器控。 前些時日研究了幾個輕量級標記語言,最後情定 Markdown,結果沒多久就開始在想「Markdown 要用什麼編輯器來寫比較好?」雖然已經有了 Vim 這個強力武器,也支援 Markdown(沒有什麼語法是 Vim 支援不了的),但總是想找個更體面點的編輯器來感受一下輕量級標記語言
很多人喜歡用 Markdown 寫純文字的文件,包括我。簡單又有規範,而且幾乎所有文書軟體/編輯器都可以開啟(應該沒有不支援純文字的編輯器吧?),也可以轉成 HTML 在網路上發表。 在 Markdown 作者 John Gruber 的網站上有提供了一個 perl 寫的 Markdown 轉換指令稿,可以將 Markdown 轉換成 HTML。不過每次要轉檔都要進終端機下指令也是麻煩,今天剛好
今天看到很多人都在傳這一張圖片: {% img center /images/2012/2012-02-07-hero-vs-evil.jpeg [source: www.7even.com.tw] %} 乍看好像邪惡組織比較吸引人。但是別忘了,那些擁有偉大目標、為了實現夢想沒日沒夜地努力、即使失敗也不氣餒,能夠指揮組織行動,最後還笑容滿面的,都是邪惡組織的頭目級領導人物啊!真正加入邪惡組織後,底下就是最血淋淋的職場寫照: 少年們,醒醒吧
重慶南路的7-11由街角處(現為艾美麗)搬移到了巷子中。攝於2012-01-30重慶南路的7-11由街角處(現為艾美麗)搬移到了巷子中。攝於2012-01-30 " 重慶南路的7-11由街角處(現為艾美麗)搬移到了巷子中。攝於2012-01-30 最近注意到有幾家 7-11 作了同樣的事情,就是